在中國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獨特的歷史產物,在影視行業也不例外,宣傳片就是其中的一種。 大多數時候,中國的影視人或者電視媒體從業工作者會將宣傳片表述為專題片,因為專題片是允許創作者直接闡明自己觀點的紀實性影片,是介于新聞和電視藝術片之間的一種電視文化形態,所以在專題片中,創作者可以盡情發揮自己的觀點。 專題片被應用于企業宣傳以后就被描述為“企業宣傳片”,因為視頻可以讓觀眾聽著音樂觀看畫面,聲畫結合的優勢比純粹觀看企業文字簡介要來得方便得多,因為宣傳片成為了企業直接宣傳自己的工具。 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較上,我們會發現,西方人注重邏輯,而中國人注重頓悟。因此,在影視片特別是紀錄片的創作中我們也很容易發現這一點,西方人更注重展示,讓觀眾從畫面的剪輯和邏輯中形成自己的觀點,而中國的專題片或者企業宣傳片則是創作者直接表達出自己的觀點,而這個觀點時候有現實的依據卻不管,雖然畫面顯示的是真實的場景,但是畫面與解說并沒有很強的互補的邏輯性在里面,我們可以把它理解成強加的觀點。類似于我們在微博上經常看到的名人語錄一樣,只是給出了一句帶有哲理啟示的話,而卻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 看多了中國式的企業宣傳片,觀眾顯然視覺疲勞了,所以當偶爾看到國外的企業宣傳片不僅有讓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看多了赤裸裸的直接的宣傳,觀眾也漸漸變得聰明起來了。現在的觀眾不是企業宣傳片可以直接命中的目標,他們會選擇,他們有自己的思考,他們不喜歡別人強加的東西,所以是時候革企業宣傳片的命了。 企業宣傳片可以展示,這是客觀的真實的影像,但是企業宣傳片應該擯除那些自我夸夸其談的解說詞,而應該將對企業或者企業產品的評價留給那些企業已經服務過的客戶,就如淘寶買家在購買產品前總是會先看看產品的購買評價一樣。為了給觀眾更多的思考的空間,企業宣傳片應該留有懸念,將真實畫面邏輯性地展現在觀眾面前,而不是通過解說詞將觀點直接亮出來,觀眾需要有自己的存在感,參與感,直接推送的觀眾是很讓人厭煩的。 所以未來企業宣傳片將更多地向企業紀實片,企業紀錄片等方式轉變,而傳統的大而全的企業宣傳片將轉向對特定內容的影像記錄。 |
最新評論